7月6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刊發(fā)了由總社編輯鄭萍撰寫的書評文章《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的瑰麗畫卷》,向讀者介紹并推薦了總社圖書《國家戰(zhàn)略——延安脫貧的真正秘密》。
書評鏈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7/06/nw.D110000gmrb_20230706_1-15.htm
全文如下:
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的瑰麗畫卷
——評《國家戰(zhàn)略——延安脫貧的真正秘密》
鄭萍
【讀書者說】
“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三部曲”之《國家戰(zhàn)略——延安脫貧的真正秘密》全景式呈現了革命圣地——延安告別貧困的歷史進程。延安是新中國的起點,作者邢小俊十余次探訪革命老區(qū),走進脫貧攻堅現場,以歷史責任感深入發(fā)掘并真實記錄了延安從貧困走向新時代、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一幕幕感人的歷史瞬間。深入探究延安脫貧的現實價值、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的出路,并最終解密延安這個中國脫貧攻堅的典型代表脫貧背后的真正密鑰。
走出書齋藩籬,獲取最真實的時代之音
1942年5月,毛主席發(fā)表對我國文藝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文藝是為什么人的,怎么去服務。80多年過去了,這一創(chuàng)作的根本原則依然熠熠生輝。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必然要求作家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只有這樣,文藝作品才能接地氣、有生氣,才能創(chuàng)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帶著這樣的使命感,邢小俊再一次走進索洛灣。他以更寬闊的視域、更扎根的方式挖掘到整個村莊精氣神的變化根源和發(fā)展理念,首次提煉出“集體主義是索洛灣的靈魂”的重要觀點,并沿著這個重要的線索在陜北高原的溝溝坎坎里穿梭,最終,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文學收獲。
當年柳青為了創(chuàng)作《創(chuàng)業(yè)史》,深入陜西省長安縣黃埔莊村長達十余年。他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農民,每一天跟自己的創(chuàng)作對象同吃同住,朝夕相處。這樣《創(chuàng)業(yè)史》成為反映時代的杰出的文藝作品。路遙創(chuàng)作的《平凡的世界》具有濃厚的報告文學韻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創(chuàng)作不是在省作協的書房里,而是足跡遍布陜北大地的縱橫溝壑,為了采訪,白開水泡干糧是常有的事。同樣,邢小俊十余次深入革命老區(qū),走進脫貧攻堅現場,與一個個脫貧路上的奮斗者面對面,對話、傾聽。接觸才會有溝通,溝通才會有共鳴。有共鳴才會有熱情,而熱情是創(chuàng)作的根本動力。
山是怎么變綠的,水是怎么變清的,置身其中才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故事發(fā)生的現場能給到作者在其他場域所不能獲取的各種觸覺。表達現實,觀照民生。作者感知到延安脫貧成功,其實是一個綜合工程,打了一套組合拳,正因為作者去到了現場,直接感受到了一個個正在發(fā)生的歷史畫面,才能在細密思考中還原出一個個接續(xù)奮斗的人物故事。
走進脫貧現場,用文字萃取生活
以史為鑒,史料研讀為作品構建起完整的邏輯框架。本書起筆于延安歷史風貌的追溯,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到人文生態(tài)的形成和演進,作者著墨不少。這背后需要大量的史料研讀,才能找到造成近代以來延安貧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千萬年前,強勁的西北風把中亞一帶的飛沙走石裹挾到了鄂爾多斯臺地,在搬運過程中,沙石變成顆粒更細小的黃土,大量堆積、隆起的黃土造就了高原,為陜北人提供了生存之地。千百年來,這土原深壑窄狹的褶皺里,人們匍匐如土虱,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種谷、牧羊。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農業(yè)基礎脆弱,農民家底薄、底子差,土地極度缺水卻留不住水,要想吃飽肚子還得再開墾更多的荒地——延安陷入‘越貧越墾、越墾越貧’的惡性循環(huán)!這是一個怪圈,也是延安的千年之困!”在大量的文史資料的研究上下功夫,最終,邢小俊用這樣一段簡短的文字為整部作品找到了一個歷史延安積貧積弱的邏輯起點。
作品通過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報告文學形式,展現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內容豐富,層次鮮明,有骨有肉。各章節(jié)前半部分是當下發(fā)生在中國風起云涌、不可阻扼的時代潮流,后半部分則采用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來點睛,每一個小故事極具吸引力,既深刻又真切,在時代大潮里,深刻詮釋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典型永遠是吸引作家目光的優(yōu)質素材。把典型的人物組織起來,脫貧攻堅故事背后的人物圖譜為故事立起來提供了一個性格支撐。在每一章里,都有共產黨員的身影在,而共產黨員的背后站立著的是強大的黨的號召力和領導力。把人才組織起來,下沉到脫貧攻堅的最基層,故事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力。于是,走進脫貧一線的作家與田婷、孫凱這樣從不同管道下沉一線的駐村書記的相遇,就成了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必然,不僅如此,以柯小海為代表的農村優(yōu)秀共產黨員帶領鄉(xiāng)親們掙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奮斗史,成為占據本書相當體量的文本容量,成為解密敘事中的一種戰(zhàn)略上的必然選擇。多年以后,柯小海、李東東、李軍學、張蓮蓮、候秀珍、李樹和、張延剛、付凡平這些普普通通的駐村干部、脫貧帶頭人交上了一份份驕人的延安脫貧成績單,也讓我們見證了“中國奇跡”何以發(fā)生。這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青春歲月里一段壯麗的人生履歷,更是延安脫貧成功背后的秘密揭開。
平凡普通人的面龐就是振興路上最生動的語言。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這背后發(fā)生改變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作家在作品中構建起一條豐富的普通人的故事線,這包括為生活不懈奮斗的李東東、李軍學。這還包括以“植樹造林就一定能過上好光景”作為家訓的樹癡張蓮蓮。普通人影響普通人,普通人帶動普通人。這些群眾身邊的脫貧典型,影響廣泛,對貧困群眾觸動很大,發(fā)揮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走進普通人的生活,發(fā)現意義升華價值,用文字萃取生活,用作品反映時代。
用實踐和筆觸,書寫新時代陜北人的文化人格
全書既具有史詩般的恢宏氣勢,又有感人至深的小人物的奮發(fā)圖強,個人與集體的力量匯成了一首交響曲。邢小俊敏銳地意識到延安脫貧的秘密也是未來鄉(xiāng)村振興的秘密。它既是“滴水藏?!钡脑娨馕膶W,也是圖解國家戰(zhàn)略的政治經濟分析。帶著這樣一種坐標定位,作家開始踏上一種求索之路,他要用自己的實踐和筆觸,找到那把破局的鑰匙。
2013年,那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調研時首提“精準扶貧”,要求認真研究貧困成因,因地制宜開展扶貧工作。兩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進一步就扶貧工作提出“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于是,精準扶貧方略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勝方略,由一個又一個的黨員干部點對點地讓它在一個個貧困山鄉(xiāng)落地生根,成為徹底鏟除窮根的根本制度保障。
“堅持扶人”是扶貧的根本之舉。無論是打腰鼓脫貧的李東東、王毅、周志戰(zhàn),還是靠養(yǎng)羊養(yǎng)蜂致富的李軍學,他們之前無一例外都是在外打工,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家鄉(xiāng),在國家好政策的幫扶和自己的努力下擺脫了貧窮。實踐證明,扶貧的過程同樣也是所有人健全精神、培育自信、錘煉意志的過程。他們的故事也再次詮釋了一個道理:好日子都是干出來的!幸福不會從天而降!這才是農村的希望。扶貧扶志,扶人扶心。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百姓走上自立自強之路,讓他們產生強大的脫貧愿望。脫貧首先是心理脫貧,然后才是物質脫貧。
“堅持多管齊下的組合拳”是斬掉窮根的精準藥方。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tài)扶貧”,以蘋果為主的“產業(yè)扶貧”,以及其他“就業(yè)扶貧”“教育扶貧”“電商扶貧”“健康扶貧”“兜底扶貧”“金融扶貧”等多個國家戰(zhàn)略,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一個共同戰(zhàn)場,互相鋪墊,互為因果,實現“多贏”成為延安脫貧的組合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幅生動的陜北老區(qū)脫貧之路上的歷史畫卷。在這幅宏大的畫卷上,吳起縣鐵邊城鎮(zhèn)王洼子北部邊緣地帶李臺子村人李樹和,從人人艷羨的“油老板”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辛苦的“職業(yè)種樹人”。他把自己的綠色夢和對故土的熱愛,寫在了兩萬兩千畝青山之中。每一個人的故事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延安脫貧的歷史畫面,這是一幅偉大的具有史詩感的時代卷軸。邢小俊這樣總結延安脫貧背后的秘密:生態(tài)文明理念,逐漸成為延安人民的主流價值取向;生態(tài)涵養(yǎng)與產業(yè)開發(fā)良性互動,成為延安脫貧攻堅的“第一抓手”;發(fā)揚延安精神,形成了延安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根本動力。
作者邢小俊在陜北高原的溝壑間行走,用目光定格一幀幀動人的瞬間,將情感鋪展于筆端,形成了這樣一部深入群眾、觸及時代的作品。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講,那就是:如果沒有對延安脫貧深層次地了解和理解,我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感悟,也沒有這本書主題的變化——這是我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一個收獲吧。
用腳丈量,用心寫作,讓這部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三部曲的開篇之作具有了濃厚的史詩氣質??傊?,邢小俊的新農村書寫突出了“新”,又于新舊交替中挖掘出了貫穿其中的延安精神和陜北人的文化人格,具有書寫新農村經驗的重要價值,鏡鑒著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中的歷史足印。
(作者:鄭萍,系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副編審)
編輯/李宣儀 審核/王笑一